11/19
09:16:53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小蒲草“编”出大市场

日前,在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创富工坊”,杨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亮正在展示用蒲草编织的枕头。见习记者李畅 摄
初冬季节,一望无际的白洋淀上,层层叠叠的蒲草随风摆动。淀边村庄的水塘边、大街上、院子里,放着收割好的蒲草,一排排、一簇簇。
“蒲草也叫蒲苇,柔韧而结实,耐寒又防潮,是制作蒲垫等用品的好材料,现在我们这里的蒲草编制技艺,正逐步成为雄安新区的一大品牌。”跟着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亮来到该村蒲编工作室,造型雅致的花瓶、精致小巧的提篮、质朴典雅的软枕等几十种造型精美的蒲草编织手工艺品陈列在展示架上。
“在蒲编工作室,不管是艺术摆件还是日常收纳产品,只要能给出样品,我们都能编出来。”杨志亮介绍,多年前,这些蒲草可变不成手工艺品,它们在淀里随处漂着,不仅污染环境,还得花钱请人打捞,有村民试着收集晾晒后,卖给外地的蒲草编制工厂当原材料,但收入微薄。
“与其把原材料低价卖给别人,不如自己编织加工,提高价值。”杨志亮说,有了这个想法后,杨庄子村便开始行动起来,专程到外地考察,从山东请来蒲草编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村民们开展编织技艺培训。
去年8月,杨庄子村开办了“创富工坊”,由村集体企业免费提供蒲草等原材料,还负责对成品进行统购统销。“创富工坊”开办的消息一出,杨庄子村沸腾了,当天就有不少村民前来学习。如今,杨庄子村“创富工坊”开办得有声有色,蒲草编织培训课上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在“创富工坊”一角,58岁的村民杨吉恋正忙碌着,只见她抓过一把蒲草,选出几根较长且粗细均匀的蒲草,利用其天然纹理与韧性,灵活地交叉编织,不一会儿,一件猫窝的轮廓便显现出来了。
“免费学技术,不出家门就能增加一份收入,干起来可有劲了。这件成本不足几十元的猫窝,经巧手编织,市场价能卖到两百多元。”杨吉恋高兴地说,不仅她的产品好卖,村民们编织的特色蒲扇、草编凉鞋、收纳筐,都颇受游客欢迎,经常被抢购一空。
作为蒲草编织能手,如今,杨吉恋承担起了培训新人的任务,积极教授村民学习蒲草编织技艺。在杨志亮、杨吉恋等人的努力下,杨庄子村的“创富工坊”帮助本村及周边3000余名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带动村民年均增收1万余元。
为进一步激发蒲草编织产业活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积极拓展市场销路,通过网店销售、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将蒲草编织产业推向“云”端。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蒲草编织特色文旅品牌IP,创新开发蒲苇枕头、花瓶、灯罩、门帘、凉席等产品,扩大经济效益,小小蒲草在当地真正变成了“摇钱草”。
蒲草不仅编织出村民们的好日子,还承载着家乡的特色文化。不久前,杨庄子村蒲编工作室工作人员到北京展示和销售雄安蒲草编织产品。当天,杨志亮和村民们带去的编织品全部售罄。“没想到蒲草能编织出这么漂亮的产品,有机会一定到雄安去逛逛。”展销现场,北京市民纷纷表示。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日前,杨庄子村第四期蒲草编织培训班开班,仅新学员报名人数便超过80人。“希望这株蒲草在家乡的根扎得更深,让更多村民靠手艺增收,让流淌着白洋淀记忆的雄安蒲编文化传播到远方。”杨志亮信心满怀地说。(记者史晓多)
